995例胎膜早破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胎膜早破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除了早产、围产儿死亡、宫内感染和产褥感染外,它通常表明难产因素的存在,尤其是足月妊娠,这增加了剖宫产率。现将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住院分娩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足月分娩孕妇8764例,其中胎膜早破995例,占同期住院分娩总数的11.3%,均无其他疾病。21岁~41岁,平均27岁,孕周37岁~ 41周是足月。新生儿体重2850克~4500g。
1.2 诊断标准:胎膜早破诊断标准参照国家高等医学院教材《妇产科学》第六版[1],难产诊断标准参照《分娩科学》和《现代产科学》[2、3]。
1.3 胎膜早期破裂的临床表现:临产前突然有液体流出995例,腹压增加,胎儿暴露时流出增加,诊断时有少量间歇性液体排出,可与胎儿脂肪等成分混合,pH试纸显示pH值7.0~7.5。
1.4 统计处理:每组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胎膜早破及分娩方式见表1。
表1 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略)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的正常分娩率明显高于胎膜早破组,P值<0.01;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臀位和社会因素在胎膜早破组难产中明显高于对照组难产率<0.01 。
2.1 胎膜早破及母婴并发症见表2。
表2 胎膜早破与母婴并发症(略)
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羊膜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1;两组产褥感染P值没有显著差异>0.05。
3 讨论
3.1 胎膜早期破裂与难产的因果关系:骨盆狭窄、胎儿位置异常、头盆不称可导致胎儿头部浮动,使胎儿暴露与骨盆之间有更多的间隙,当子宫压力增加时,压力通过头盆传递到前羊膜囊,使胎膜早期破裂。在本研究中,胎膜早破难产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周飞、邹冰玉等胎膜早破162例临床分析中,胎膜早破难产率为48.5%,本文发生率为51.6%,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胎膜早破与感染的关系:各种潜伏在和宫颈的病原体可以产生蛋白酶、胶酶和弹性蛋白酶,可以直接降低胎膜基质和胶质,削弱胎膜强度,使胎膜变薄,导致胎膜早破[2]。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研究进展中,李玮和漆洪波提到,生殖道感染导致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59.3%,本文有995例胎膜早破 支原体、衣原体、溶血性链球菌、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滴虫感染587例,发病率为63.01%。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生殖道感染。对于孕前分泌异常的人,应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孕妇在妊娠早期和中期进行常规筛查,尽早发现和治疗无症状的生殖道感染非常重要。
3.3 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
3.3.1 胎膜早破对母亲的影响:胎膜早破会增加产褥感染和剖宫产率。胎膜早破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胎膜早破后羊水量减少,缓解宫壁对胎儿的压力,降低脐带压力,容易发生胎儿窘迫,宫壁紧裹胎体,导致宫缩不协调,阻碍分娩机转动,导致胎儿方向异常。胎膜早破继发宫内感染,使子宫和宫颈对缩宫素反应不良,不易诱发有效收缩,导致催产素引产失败增加,因此剖宫产率增加。产褥病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产妇生殖道感染导致胎膜早破,诱发宫内感染,产后扩散[4];还有一些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为了延长胎龄,胎膜早破时间延长,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3.3.2 胎膜早破对新生儿的影响:胎膜早破显著提高了胎儿早产率、窘迫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孕妇下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后,可通过产道、宫内、产后母婴接触传播给新生儿[5],新生儿感染可导致新生儿肺炎发病率增加,孕妇宫内感染、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增加,新生儿窒息率增加[6],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
3.4 胎膜早破临床治疗
3.4.1 要注意胎心率的变化,让孕妇避免下床活动,防止脐带脱垂。
3.4.2 临产后胎先露的衔接下降应密切观察。
3.4.3 抗生素预防性应用于破膜后12h未临产的患者。
3.4.4 若无明显头盆不称,破膜6h未临产者即可引产缩宫素。
3.4.5 积极处理第一、二产程,缩短产程,减少新生儿窒息。
3.4.6 及时给予足够的抗生素进行宫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