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发病机制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疾患,常俗称为“风疹块”、“风疙瘩”。其症状为突然出现的皮肤瘙痒,并伴有扁平的高出皮肤的风团,有的发红,有的发白,大小及形态不一,但边界清楚,伴有痒感,晚间加重;少数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头痛、腹泻及腹疼,有时常有发热等。
荨麻疹发病机制可以分为非变态反应型和变态反应型两种。非变态反应型指的是某些生物的、化学的及物理的因素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其释放颗粒而发病,皮肤胆碱能神经末端兴奋性增强,大量释放的乙酰胆碱可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强而发病。也可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其释放组织胺等介质而发病。变态反应型主要是第Ⅰ型,是抗原与抗体IgE作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白细胞,使它们的颗粒脱落而产生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等,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症状。
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有些病人不易查明。常见的病因包括精神因素、药物、感染、食物、吸入物、物理因素、以及某些动植物等。而某些病人在接触过敏性物质后,不一定会发生荨麻疹,具体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个体的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荨麻疹的治疗方法包括不确定病因的急性荨麻疹可以使用口服抗组胺药,减轻症状;若荨麻疹严重则需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止痒。对于长期不见好转的慢性荨麻疹,则需结合病因治疗,避免再次接触到过敏源,行脱敏治疗。预防荨麻疹的方法为,避免过敏性物质,合理饮食,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等。
总之,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对病因的查明和治疗需个体化。当发现身体出现瘙痒、风团等不适症状时,需及时就诊,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