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婚姻”存在的价值
艾滋病感染者的婚姻价值是什么?这仅限于“社会价值”。因为婚姻对他们的价值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判断,就像我不同意判断他们是否幸福一样。
并非所有人都同意他们的婚姻。据报道,江苏省民政部社会福利事务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根据中国婚姻法的规定,医疗疾病不适合结婚,不允许结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包括“禁止结婚”的艾滋病患者允许结婚。据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大部分省市体检医生在出具婚前检查意见时,都会写上“暂停结婚”的医学意见,这也是民政部门批准是否结婚的最直接依据。鉴于“贵州女性”获准结婚的先例,该负责人以积极的语气表示,江苏省民政部门目前不会考虑这一问题,将继续严格控制婚前检查。
这是一种建立“隔离区”的思维:通过控制婚姻和关系,建立对艾滋病的国家控制。虽然法律不禁止艾滋病患者结婚,但登记管理制度仍然是各级国家机关权力的体现,国家可以控制。
然而,如果一个人不登记结婚,就不可能发生性关系。这种判断是违背常识和现实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来北京结婚的年轻男女来说,这可能违反了艾滋病感染的实际情况。据报道,他们已经住在一起了。假如有性关系,早就有了;假如没有,也不会专门来北京要求 “批准”。我们不应该推断别人的私生活,但这是常识和常识——也就是生活经验的逻辑。
结婚证不是“性批准书”。婚姻是一种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认可,尤其是一种社会尊重。这对年轻的男女,他们来北京要求承认和尊重。他们只代表自己,只代表自己;但其他人有如此多的热情,如此多的艾滋病工作者有如此多的热情,只是因为婚姻作为一个象征,呼吁整个艾滋病感染者的权利和尊重。
艾滋病感染者的婚姻控制无非是为了安全。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获得权利、满足和尊重的人才是安全的。否则,感染艾滋病的人会永远躲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也许就在你身边,让你更害怕。否则,我们可能经常要注意不要在街上被“艾滋针”刺伤。否则,我们就会被拖入歧视引起的仇视,仇视更证明了歧视的恶性循环,心理和良心永远不会安定下来。从一般的社会学意义上说,只有尊重才能唤起自尊和被尊重。从艾滋病的具体角度来看,只有尊重才能回归安全——不是“病理学”意义上的安全,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