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艾滋病的坎坷路
1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健康技术高峰论坛”上,国内几位从事艾滋病防治技术的知名专家聚焦“艾滋病防治研究的科技进步与前景”的主题。
超过一半的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性传播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宁教授指出,中国艾滋病的流行有四个特点:一是疫情仍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放缓;第二,全国各地都有疫情报告,但地区差异很大;第三,性传播感染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第四,流行因素广泛,普通人HIV感染增多。
汪宁说:“2003年,感染者和患者的性传播途径不到10%。到今年,超过50%的艾滋病感染者是通过性传播的。”。
疫苗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科技工程
艾滋病疫苗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困难、最迫切的疫苗。最近,默克疫苗的失败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邵一鸣解释说:“默克疫苗的失败最多代表非复制性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其他艾滋病疫苗没有希望。”。
邵一鸣总结了默克疫苗失败的经验教训:一是以往国际HIV疫苗研究过于集中在以默克腺病毒为代表的非复制性病毒为疫苗载体,以诱导T细胞反应、降低病毒载量为目标的狭窄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重复研究;第二,在第一代HIV疫苗(GP120)无法产生中和抗体后,过早放弃传统疫苗所需的中和抗体技术路线,转向T细胞疫苗;第三,违反客观规律,总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盲目追求绝对安全,只使用非复制疫苗载体认为安全,放弃更好的免疫原性复制疫苗载体。
邵一鸣说:“疫苗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科技工程,从发现病原体到开发疫苗平均需要50-70年的时间。”。
然而,近年来,艾滋病疫苗领域不乏创新的技术路线,包括复制病毒载体路线,专注于改造HIV天然抗原,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提高免疫原性,考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及新的调节剂、新的细菌和新的免疫策略,主要是诱导粘膜免疫。接种者还更加注重免疫调节和先天性免疫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邵一鸣认为,中国学者的研究是上述探索的重要力量。他还透露,中国有十几个单位共同推动艾滋病疫苗的自主研发。
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取得成效
自2003年我国启动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我国在31个省(区、市)1515个县对54607名15岁以上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指标,如果一年后70%到90%的治疗人员仍然处于服药阶段,那么这个治疗项目就会成功。在我国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80%的人已经服药5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项目负责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福杰表示,通过优化现有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确定适合中国儿童的二线治疗选择标准,观察二线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病毒和免疫变化的基础研究,有望提高我国儿童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