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以及绒毛膜癌
绒毛膜癌简称“绒癌”.介绍的恶性葡萄胎(以下简称“恶性葡萄”)属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绒毛癌恶性程度较高,一旦发病,即迅速转移到全身,因此,许多绒毛癌患者第一次就医,往往抱怨一些转移肿瘤的症状。在临床表现上,恶葡和绒毛膜癌往往没有明显的质差,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根据病理组织学的不同特点。例如,如果在显微镜下的肿瘤切片中仍能看到绒毛或水泡(即葡萄胎)的结构,则诊断为恶性葡萄;如果滋养细胞的原始绒毛或葡萄胎的结构已完全消失,则诊断为绒毛膜癌。
绒癌有两种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绒癌与妊娠无关,但患者的自体细胞,即胚胎期残留的部分滋养细胞,也被称为“非妊娠性绒癌”.常与卵巢恶性肿瘤同时存在。继发性绒癌与妊娠有关,又称“妊娠性绒癌”.事实上,原发性绒癌是极其罕见的,绝大多数是继发性的,主要发生在生育年龄的妇女身上。其中,绒癌发生在初孕或初产后,约占发病总数的20%.绝经期妇女偶尔也会出现(可能是潜伏期长)。
所有恶性葡萄胎都来自葡萄胎的恶性变化,绒癌的起源更加多样化。就继发性绒毛癌而言,约60%继发于葡萄胎,其余40%继发于流产(包括官外孕、人工流产、自然流产、稽留流产)或足月产、早产等。绒毛癌的发生始于子宫腔,但很快侵入子宫壁的肌层,并在发病初期侵入血管,沿血液循环向外传播。因此,转移已成为该疾病的最大特征。转移的部位很广,可以到达全身。其中,肺转移的发病率最高,甚至超过80%的患者在第一次就医时已经转移到肺部。二是转移和外阴、脑、肝、肾、消化道转移。在一些晚期患者中,子宫病变已经消失,但仍有广泛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