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妊娠并发性心脏病是产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妊娠和分娩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①自理能力缺陷;②活动无耐力;③焦虑;④潜在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⑤有感染的危险;⑥母乳喂养中断。
自理能力缺陷
相关因素
医嘱绝对卧床休息。
输液。
主要表现
卧床期间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病人感到完全舒适和满意。
护理措施
加强检查,每15-30分钟1次,及时发现患者的生活需求并解决。
将呼叫器和日常生活用品放在患者伸手可及的地方,以便及时取红灯。
协助患者洗漱、进食、排尿,并及时倾倒排泄物。
对心功能ⅲ-ⅳ卧床时间长的患者,每周帮他们洗头一次,每天在床上洗澡一次,冬天每周洗澡一两次。
保持床单位整洁,预防褥疮。
重点评价 能否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 活动时血流加快,心脏负担加重。
主要表现 活动结束后,我感到心悸和气短。
护理目标 患者应适当参加日常活动。
护理措施
活动量根据心功能分类确定:
心功能ⅰ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心功能ⅱ等级:多卧床休息,中度限制一般体力活动,避免较强活动。
心功能ⅲ等级:卧床休息,严格限制一般体力活动。
心功能ⅳ等级:绝对卧床休息。
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确保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超过10小时。
进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限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克,防止钠潴留,避免加重水肿;每顿饭不应该吃得太饱,可以吃少量的饭。
心功能ⅰ~ⅱ听从医生的建议,氧气每天吸入3次,每次吸入1小时;心功能ⅲ~ⅳ取半卧位,减少回心血量,给予间歇性低流量吸氧。
向患者解释活动缺乏耐力的原因和限制活动量的重要性,让患者了解所安排的护理计划,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
在活动期间,监测心率、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立即停止活动。
重点评价 监测患者的活动是否合适。
焦虑
相关因素
疾病干扰日常生活。
缺乏对治疗和预后的了解,害怕死亡。
主要表现 精神过度紧张、失眼、哭泣、悲伤。
护理目标
患者可以采取措施应对焦虑。
病人主诉焦虑减轻。
护理措施
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找出焦虑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
避免与其他焦虑患者同住,以免相互影响情绪。
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
向患者介绍医院的技术水平,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建立康复信心。
向患者解释紧张和焦虑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安慰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教病人可以通过听音乐、深呼吸、读书看报、体力可支时散步、多与室友交谈等方式转移焦虑。
寻找合适的支持系统:
建议单位领导或同事给予关注。
鼓励家人陪伴,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重点评价
患者焦虑能否缓解。
患者是否采取措施缓解焦虑。
患者睡眠质量是否有所提高。
潜在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关因素
妊娠期母体血容量增加30%~50%,增加心脏负担。
子宫增大,膈肌增大,移位心脏,增加心脏负担。
分娩期子宫收缩,增加周围血液循环阻力和回心血量。
产妇屏气用力,腹压和肺循环压力增加,甚至回心血量增加。
胎儿分娩后,子宫突然缩小,腹压降低,内脏血管灌注导致回心血量突然减少。
产后胎盘循环消失,排空子宫收缩时,大量血液进入血液循环。
分娩后2~3天,由于子宫开始恢复,血液继续进入体内循环,导致血容增加。
疲劳,感染。
主要表现
胸闷、心悸、气短。
休息时,心率>呼吸110次/分钟>20次/分。
端坐呼吸,不能平躺,双肺底部出现持续性湿罗音。
护理目标
尽量避免心力衰竭。
护士能及时发现心力衰竭,积极配合抢救。
护理措施
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增加心脏负担。
保持病房安静,空气清新,保证患者睡眠充足。
要求病人卧床休息,避免疲劳;每天吸氧3次,每次1小时;病情严重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给低盐、易消化、无刺激性、富含维生素和适量纤维素的食物,少吃多餐。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产后按照医生的建议给予预防性抗生素。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体温、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每分钟20~3滴为宜。
心功能ⅲ水平以上者,记录24小时进出水。
分娩时,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产妇疲劳。
胎儿分娩后,立即在腹部加压沙袋,避免腹部压力突然下降。
产后如有宫缩痛或伤口痛,应给予止痛剂,以免疼痛加重心脏负担。
产后教育:心功能ⅲ哺乳期以上者不宜哺乳,并注意严格避孕;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乳胀和过度疲劳。
重点评价
监测患者的功能 。
观察患者心率、心律、体温、脉搏、呼吸、尿量的变化。
有感染的危险
相关因素 机休抵抗力下降。
主要表现
血白细胞计数增加。
体温升高。
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
护理目标 病人没有感染。
护理措施
向患者讲解诱发感染的因素,如营养不良、疲劳、感冒、贫血等,引导患者注意自我保护。
加强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消毒空气,减少探视者,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外阴皮肤清洁,帮助患者,经常更换内衣、内衣。
引导患者在早晚温度较低时保暖,衣着厚度合适。
为了增加营养,纠正贫血,增强抵抗力,建议患者进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富含铁的食物。
根据心功决定活动量,避免疲劳。
观察体温变化,如有发烧,应及时通知医生。
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生素。
重点评价
观察病人体温的变化。
观察患者是否有感染迹象。
六、母乳喂养中断
相关因素
心功能ⅲ能或ⅲ水平以上不宜哺乳,因为哺乳会增加心脏负担。
这种疾病会导致早产或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需要转移到儿科进行治疗,导致母婴分离。
主要表现 婴儿得不到母乳喂养,母亲和婴儿分开。
护理目标
学会保持乳汁分泌。
了解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护理措施
向患者解释不应直接母乳喂养的原因 。
患者自身心功能差,不允许母乳喂养,如母乳喂养会增加心脏负担。
婴儿生病,已转科治疗,不能坚持母乳喂养。
转学的婴儿可以用母亲挤出的牛奶喂养。
当有医学指征不能母乳喂养时,可以及时向患者解释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乳制品的数量和浓度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计算,并根据儿童的食欲进行调整。不要太薄或太浓。
每次喂食后,所有用具都应清洗、煮沸和消毒。
喂食间隔3~4小时1次,两次之间1次。
牛奶温度不宜烫手背。
喂奶时避免空气吸入,哺乳时垂直拍背排气。
按时添加补充食品:1~2月可添加果汁、绿色蔬菜汁等,4~5月可添加米面糊或粥。
建议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心功能恢复后开始哺乳。
教病人人人工挤奶,帮助病人每4~5小时挤奶一次,随时挤奶,排空,保持泌乳。
向患者介绍母乳喂养支持组织,以便在出院后随时联系这些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