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的体会
近年来,头位难产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的重要因素。处理不当对母婴危害极大,直接增加剖宫产率和难产率。如果在分娩过程中能利用产妇姿势的变化和胎儿自身的重力、羊水浮力和子宫收缩力,使异常胎儿方向逐渐旋转到枕前分娩,可能的难产将转化为自然分娩,提高分娩质量,降低产妇和新生儿的发病率。我们采用侧俯卧位纠正枕后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3月~2005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初产妇,腹部B超提示枕后或腹部检查触及胎儿四肢2/3,四肢侧胎心听诊遥远,或在下腹外侧闻胎心或临产过程中发现枕后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胎儿双顶径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骨盆内外测量在正常范围内。
1.2 方法 产妇在先兆分娩至宫口开放至胎儿分娩前行侧俯卧位,根据胎儿脊柱同侧俯卧位,侧俯卧位,产妇微弯腰,包括胸部弯曲腰,大腿与产妇脊柱纵轴约90°角落,腹部前壁贴在床垫上。对照组可以随意移动或卧床,而不需要卧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 观察组经分娩63例,其中胎吸助产5例,对照组经分娩27例,胎吸助产3例。两组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2.2 两组产妇剖宫产比较比较 观察组有7例剖宫产,其中1例为持续枕后位,1例为持续枕水平位符合剖宫产指征,其余5例为胎儿窘迫性剖宫产,术中均以枕前位分娩。对照组中 剖宫产45例,其中持续枕后位28例,持续枕横位17例。两组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2.3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 观察组63例(90.0%)分娩,第一产程平均为(8.25±3.20)h,第二产程为(1.000±0.36)h,对照组分娩27例(38.6%),第一产程为(10.88±2.15)h,第二产程为(1.92)±0.42)h,两组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4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比较比较 观察产后出血量至少150毫升,最多350毫升,平均出血量(257±23.5)ml,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至少203ml,最多380ml,平均出血量(273±23.1)ml,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性(P>0.05)。
2.5 两组新生儿阿氏氏得分情况 观察小组新生儿阿氏得分8~10分者62例,4~7分者8例,0~3分者0例;对照组新生儿阿氏得8分~10分者61例,4~7分者9例,0~3分者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6 两组新生儿产伤情况比较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4例新生儿头皮水肿,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无新生儿头皮血肿。
2.7 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侧切和会阴裂伤情况 观察组会阴侧切28例,会阴侧切率40.0%,对照组会阴侧切率29例,会阴侧切率4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会阴Ⅰ、Ⅱ21例度裂伤,无会阴Ⅲ度裂伤发生,对照组会阴Ⅰ、Ⅱ度裂伤23例,无会阴Ⅲ发生了度裂伤。
3 讨论
枕后位时胎头衔接较晚,临产后屈曲不良。枕后位是头先露中常见的胎方位,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已占头位难产的首位。枕后可导致继发性宫缩乏力,延长产程,常需手术助产,容易造成软产道损伤,增加产后出血和感染的机会。对胎儿的影响往往导致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从而增加围产儿的死亡率。预防头位难产最重要的措施是尽早发现和纠正胎头位置异常。
3.1 枕后临床表现 枕头后部不易靠近子宫下部和宫颈口,常导致协调收缩疲劳和宫口扩张缓慢,胎儿枕骨位于骨盆后压直肠,产妇有意识的肿胀和排便感,导致宫口未开放过早使用腹部压力,容易导致宫颈前唇水肿和产妇疲劳,影响产程进展,导致晚期活跃和第二产程延长。枕后肛检时,感觉盆腔后部空虚,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斜径上,前囟位于骨盆右前,后囟位于骨盆左后。相反,前囟位于骨盆左前方,后烟囱位于骨盆右后方。胎头水肿、颅骨重叠、囟门不清时,应进行检查,并借助胎儿耳廓和耳屏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胎儿的位置。根据分娩过程,协调性宫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产妇自觉肿胀排便、宫颈前唇水肿、第二次分娩延长和检查,可初步确定枕后位置,判断困难,可行B超声检查,根据胎头面部和枕头位置,可准确检测胎头位置。枕后同侧俯卧位纠正的原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