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不良习惯与牙颌畸形
咬合异常与口腔不良习惯
婴幼儿时期由于某些原因形成的口腔不良习惯,可以引起袷-颌-面的畸形。随着不良习惯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和作用强度的增加,咬袷关系发生改变,产生错袷。改正不良口腔习惯应从哺乳期开始重视,矫治错袷应在幼儿可以配合及3岁以后开始。此期矫正时间短,明显。
1、前牙反袷
临床所见:上下乳前牙或替牙期前牙反袷,甚者可为全牙列反袷,下前牙代偿性舌向位倾斜;颏部前突,面中1/3凹陷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吞咽动作时可舌体充满上下齿间,说活时口齿不清,舌音重。
病因分析:致病因素是幼稚型吞咽习惯。产生此习惯的原因如下:
(1)哺乳期喂养姿式不当,例如母亲躺着哺乳或人工喂养时手持乳瓶的位置是由上向下竖着引起婴儿下倾前伸;
(2)断乳后人工喂养的食物过于精细,使幼儿任用吮吸乳汁的方式进食,表现为吃饭很慢或裹饭,对长纤维类蔬菜不咀嚼而吞咽时易呕心;
(3)婴儿的模仿。遗传因素的反袷少见,而母婴间说话方式和吞咽习惯几乎一样的情况常见。
2、前牙开袷
临床所见: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初期都可见前牙无对切,随着舌的前伸所触位置可合并有上颌前突型、双颌前突型和反袷型;完全不用牙咀嚼时其袷面充满牙垢;吞咽动作时可舌体充满上下齿间,说活时口齿不清,舌音重。
病因分析:形成开袷最后的表现形式是幼稚型吞咽,但是产生机理有多种。
(1)咀嚼方式。母乳喂养时间过长、食物过于精细等原因,造成幼儿“裹饭”“包饭”,甚者一口饭含很长时间只吞不嚼,形成习惯。
(2)慢性咽部疾病,如慢性扁桃腺炎或咽喉炎的慢性疼痛,使患儿在吞咽时舌向前伸以避免或减轻疼苦,而成习惯;
(3)鼻部因素。慢性鼻炎、鼻窦炎、鼻甲肥大等阻塞了正常的鼻呼吸通道,出现张口呼吸,久之成习惯。
(4)模仿因素。如果是遗传因素,本地区临床未见三代开袷者;常见母子、母女类似者,开袷程度不大,而发音方式相似。母婴长期面对面从语言学习产生模仿效应。
(5)其它因素。佝偻病、高袷位牙等因素。
3、前突型深覆袷
临床所见:上颌前突与深覆袷均明显,开唇露齿,下唇卷曲下颌后缩显着,面下1/3短小,两侧颊部陷入,吮咬手指或咬下唇。
病因分析:有遗传和不良习惯因素的影响。
(1)黄种人上颌突度大于白种人,多见遗传因素造成上颌前突者;
(2)人工喂养方式不正确。人工喂养时手持乳瓶的位置是由下向上斜着喂养时,压迫婴儿下颌而后缩;
(3)吮吸手指和咬下唇使得下颌前伸受阻,久之造成上颌向前发育过度和下发育受限。
4、下颌偏斜
临床所见:下颌颏部偏向一侧,两侧下颌体长度不等,上下中切牙中缝不一致,过小一侧上下牙对刃袷或反袷,偏侧咀嚼,下颌前突时多数伴有幼稚型吞咽。
病因分析:有偏侧咀嚼习惯和一侧下颌升枝或髁状突病理性因素等形成。
(1)乳牙龋病未治疗或乳牙脱落过程拖延,使得一侧疼痛而转向另一侧进食形成习惯,合并幼稚型吞咽习惯时,下颌偏斜同时前突。其咀嚼侧小于废用侧。
(2)乳牙或替牙期外伤导致一侧颞颌关节生长发育障碍,使得下颌体两侧不对称而偏斜,此类也并发有颞颌关节强直症状及启口困难。其患侧短小。
(3)肿瘤的病理性扩张,其患侧变大。
5、夜磨牙
临床所见:上下牙切缘与袷面可见均匀的磨耗面,磨牙发生在夜晚睡觉时,有资料显示其其发病率高达15%,多由亲属代诉。
病因分析:此类情况多见儿童情感丰富易激动,睡眠时也动静无常者,常伴有吮指、咬指甲等习惯;也见于某些疾病中,如寄生虫疾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癫痫症、脑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