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淋病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有两种形成淋病的方法,一种是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另一种是病原体的入侵感染上淋病。随着淋病发病率的上升,大多数人通过直接或间接感染淋病。病原体的入侵占少数。
传染途径:
1、通过性接触感染
成年人,尤其是男性淋病99%-100%属于感染。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感染后3-5天即可发病。感染者主要是中青年。
目前,我国以为主要传染源。调查数据显示,淋病患者男女一次性感染率为22%-35%;男女感染率是男性容易传染给女性的。
2、非性接触感染
这种情况很少见,主要是接触患者含有淋病双球菌的分泌物或污染用具,如毛巾、脚布、脚盆、被子,甚至厕所的马桶圈。特别是女性(包括幼儿),由于尿道和生殖道较短,容易感染。
病原体:
1.发现 1879年,奈瑟将淋病双球菌从35例急性尿道炎、炎和新生儿急性结膜炎患者的分泌物中分离出来。1885年,Bumm成功地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培养基上培养了淋球菌,并在健康人的尿道中接种了同样的症状。到目前为止,淋球菌是淋病病原体的结论已经开始确立。
2.形状和染色 淋球菌呈卵圆形或豆形,菌体长0.6~0.8μm,宽约0.5μm。常成对排列,相邻面平或略凹,像两颗豆子对在一起。没有鞭毛,没有芽孢。在急性感染体内,其形态更为典型,主要位于细胞浆中。细胞外的慢性期。革兰染色淋球菌为阴性。用碱性美蓝染色时,菌体呈蓝色。Pappeheimm Saathof染色时,菌体呈红色,背景为天蓝色,非常清晰。
淋球菌在人工培养基上有五种不同的菌落形态,分别称为T1、T2、T3、T4、T5,其中T1和T2有毒,T3和T4无菌毛,不能感染人类。
3.菌体结构 淋球菌的致病性主要与菌体外部结构密切相关。淋球菌的外部结构是外膜,外膜的主要成分是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使淋球菌粘附在人体粘膜上,通过细胞吞噬进入细胞,在细胞中繁殖,导致细胞崩解,淋球菌扩散到粘膜下层,引起感染。菌毛易粘附在子宫腔和口腔上皮细胞表面,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
4.培养生化特性 在含有血液、血清、蛋黄、腹水等动物蛋白质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5~36℃,适宜pH7.5,需要5%在二氧化碳环境中培养。
葡萄糖可以在人体尿道中发酵,但不能发酵果糖。因此,这一特性可用于葡萄糖发酵试验,以识别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不产生靛蓝基质和硫化氢,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氧化酶,这在早期识别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5.营养分型 根据淋球菌培养所需的氨基酸和核酸营养基础,淋球菌可分为35种营养,其中Arg、Hyx、Ura型淋球菌可引起无症状淋病和播散性淋病,对血清有抵抗力,但对青霉素等药物敏感。
6.抵抗力 淋球菌比较娇嫩,最怕干,适合潮湿,温度35~36℃、含2.5%~5.0%在二氧化碳条件下生长,其最佳pH值为7.0~7.5。淋球菌对外部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差,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小时死亡,但如果附着在衣服和床上用品上,可以存活18英镑~24小时,可在厚层脓液或潮湿物体上存活数天。在 50℃只能存活5min。淋球菌对常用粘膜杀菌剂的抵抗力很弱。它对可溶性银盐特别敏感,1∶4000银溶液可在7min内死亡,2min内死亡脓液中的淋球菌。1%苯酚(石炭酸)溶液可在3min内杀死。淋球菌除耐药菌株外,对抗生感,但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