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三大中医 用药方案
目前,艾滋病患者普遍受到死亡的威胁,因为治疗不及时,治疗率低。虽然艾滋病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尚未研究出来,但如果患者能在早期积极配合医生,采取相关治疗措施,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接下来,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艾滋病的用药方案。
艾滋病三大中医药方案
1、热扰营血型
这类艾滋病患者多因肾阴不足、虚火燥热、热犯营血、迫血妄行而致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有高热、斑疹、吐血、咯血、出鼻血、尿血、便血,甚至有昏厥、抽搐、痴呆、癫痫或麻木不仁等症状。
这种疾病的治疗应以排热解毒、清营凉血为主,辅以息风开窍,可选用清营汤或羚角钩藤汤或服用中成药紫雪丹或宝丹等。
清营汤常用方药:水牛角10克,黄连3克,玄参、生地、麦冬、丹参、银花、连翘15克,竹叶5克。这种药可以每天服用两次。
羚角钩藤汤常用方药:羚角2克(或山羊角10克),生地、白芍、茯神15克,川贝母、桑叶、甘草5克,竹茹、钩藤、菊花10克。这种药每天煎一剂,分两次服用。
2、肺肾阴虚型
这类艾滋病患者多因肾精亏损、肾阴不足、虚火烦热、暗灼肺津而致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长期低热、嗜睡乏力、喉咙痛、口舌干燥、痰中带血、消瘦、自汗、脉象虚数等。
这种疾病的治疗应以滋肾养肺为主。知柏地黄汤可与沙参麦冬汤结合使用,方药可随症加减。每天煎一剂,取汁,口服两次。
知柏地黄汤常用方剂:熟地20克,山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黄柏各10克,知母15克。
麦冬汤常用的方剂:玉竹、麦冬、扁豆、沙参各10克,桑叶6克,生甘草3克,天花粉15克。
3、脾虚血亏型
这类艾滋病患者多由肾精亏、精病累气、气病、血等引起,进而导致脾虚。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气短乏力、恶心、纳差、腹泻、心悸、消瘦、头晕、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等。
该病的治疗应以补中养血为主,可将补中益气汤与归脾汤结合使用,方药可随症加减。每天煎一剂,取汁,口服两次。
常用的补中益气汤方剂:黄芪15克,党参、白术、当归10克,桂皮6克,烤甘草5克,柴胡、升麻3克。
归脾汤常用方药:龙眼肉、酸枣仁、茯苓、当归、远志10克、白术9克、烤甘草5克、黄芪、党参12克、木香5克、姜3片、枣3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