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养生
“治未病”的含义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早在《黄帝内经》年代就已提出,包含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的含义。“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前,注重保养身体,培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之后,注重治疗,增强正气,祛除邪气,防治疾病发展。“瘥后防复”是指注重保健预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
《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与,与日月相应也”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养生保健原则:顺时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告诫人们,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变化之根本条件。顺应四时养生首先要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养生保健原则:和五志 调七情
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五种精神情绪活动表现,和五志,是说上述五种精神活动要调和或和顺,不要偏激过盛。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表现,调七情,是说上述七种精神活动表现要调匀或调适,不可偏颇过度。
养生保健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养生保健形式:辨证保健
中医所谓的辨证论治,即是指根据个体先天因素如遗传基因、家族病史等和后天因素如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等,通过中医四诊合参,得出相应证候类型,有针对性的调理脏腑功能,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强身保健的作用。
(8)养生保健形式:气季节保健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十二个月里面。节气养生指按节气的变化起居饮食,采用不同方法防病治病。
(9)养生保健形式:子物流注保健
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研究、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研究人体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理论。根据此理论,在适当的时候,即在每条经最旺的时侯,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可以高出其他时间若干倍。(成都中医大附属医院供稿)